高中教師引導培育課程|後記 #2

|

「到今天早上還是一直在想,人生到底能不能被設計,不過到下午我其實慢慢的體會到『設計人生』中的彈性。」
第一天的課程,我們從釐清過去個人的成長故事,再進一步定義自己的價值觀。
接續第二天的課程,則以現在的自己出發,展開對自己的不同想像。
「雖然發想未來的過程很痛苦,但在寫完奧得賽計畫後,發現其實未來有更多不同的彈性,心中也就放鬆了下來。」
「原來我不當老師的時候,還可以有這些可能性!」
以奧德賽計畫作為開始,帶著老師們體驗為自己發想三種不同版本的未來五年計劃,包含正在進行的道路、可行的第二人生,與不受任何限制的大膽想像版本。
痛苦、困難、卡住等感受,是老師們在分享過程中不斷提及的。不論是思考自己在未來五年後的模樣,還是要嘗試寫下自己未來的不同可能性,都可能因為長久的工作習慣、身邊環境的思考框架,抑或是轉換跑道的成本、個人的身心狀態等不同因素而受阻不前,但就在緊繃發想的過程中,許多前述限制也悄悄打開一個小出口,對於第二、第三計畫內容的靈感逐漸湧現,下筆的過程中,也慢慢的放下對未來不安的情緒,開始較自在的交流彼此對於未來的想像。
接著我們去進一步討論,那些「框架」是我們認同卻又同時限制著我們的?例如在這個數位時代,我們藉由各種媒體、社交平台,接收到許多不同資訊,眾多資訊背後也隱藏著各種價值觀與框架,被我們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篩選吸收、選擇或認同,有些幫助我們成長,卻也有些壓得我們喘不過氣、過度焦慮。
而在課程下半,我們談論到關於「熱情」的框架:「我看著申請上的同學很挫折,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,我一直以為以終為始是一個很好的解答,但我現在才了解到,對於學生來說,原來認真投入當下去體驗也可以有很好收穫,不一定要以尋找熱情為唯一的出發點。」
我們可能很常聽到要找到自己的熱情、以終為始的規劃自己的人生,但卻忽略了以終為始可能並非常態,在我們能夠找到目標以終為始之前,還有需要不少的探索準備與心態調整。
更多時候我們的狀態是,認真投入當下、體驗每件事情,透過回顧這些日子帶給我們的意義,再進一步發展出接下來的自己方向,亦或是另一個階段的嘗試與投入。回到教育場域,對於很多學生來說,或許身為老師或陪伴者的我們可以做的,是在他們願意跨出腳步嘗試時,支持他們專注在當下的體驗,並陪伴學生在一個階段行動後,進行沈澱與收斂在過程中的不同收穫。